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

北竿任我行:坂里古厝

【2009/7/30】資訊志工計畫的工作項目之一是數位典藏,於是今天一早北竿DOC的主持人、也是中山國中校長王校長,便為我們安排前往坂里聚落,因為坂里聚落有個著名的「坂里古厝」。

早上九點,同學們坐上中山國中校車,精神抖擻的出發。來這已經幾天,外出的交通工具都是這部箱型車。


不過,其實坂里離中山國中很近,大約五分鐘車程就到了,而且沿路平坦,完全不像前幾天往來機場,坐車像搭雲霄飛車那樣陡上陡下。

坂里街上。北竿遊客中心就在左近,畫面左側則是坂里國小。


下得車來,撥了通電話給校長介紹的當地青年王俊傑,今天就由他來為我們解說。等待俊傑前來的時間,就四處閑晃看看。

閩東建築
坂里聚落其實沒有很大,街對面很明顯應該就是整修中的「坂里古厝」。北竿建築屬於閩東式建築,建材用的是當地花崗石,牆面砌的平整,為防風(一說防海盜)不常有窗戶,即使有也都開的老高;加上建築外觀四四方方,若從上方往下看,活像個印章。


不過,邊牆就有些文章了。閩東建築通常都有高於屋頂的邊牆,當地人稱為「封火山牆」。封火山牆造有許多不同造型,但不管哪種造型,都十分優美。坂里古厝的封火山牆取其形狀屬於「土字型」;而據說,封火山牆有金木水火土五型。後來幾天,在其他地方,我也的確陸續看到火型、水型的封火山牆。

等沒多久,俊傑到了。雖是初次見面,但幾句對話下來,覺得這位年輕人談吐不凡。果然,後續從他的介紹之中,長了不少知識。

古厝原本整修中,不過俊傑進北竿遊客中心跟裡面的人知會我們的任務之後,就有人替我們開門。一進門,才知外牆看起來不怎麼顯眼的古厝,其實裡頭別有洞天:不僅有閣樓,大廳前後還各有天井,遠比外頭看起來要大的多。

天井聚財
古厝內建有前後雙天井,而雙天井在閩東建築裡只有極富之家才有此格局。下面這張照片是前天井,地面上凹陷部分有其「聚財」的特別意義:因為,傳統上凹陷部分會做得有些傾斜,使得下雨之後會積水,而華人文化裡,水代表財富。

天井往上瞧,藍藍的天顯現天氣極熱。不知何時才會下雨?天井地上會積多少雨水?而這些雨水又能帶來多少財富?

不過,仔細看看凹陷部分,俊傑便開始抱怨起來。原來,縣府整修時,修得太工整了,看起來下再大的雨,都不會積水Orz。

這是後天井,雖一樣留有凹陷,不過就沒有特別含意。

木造樑柱
儘管外頭看來是硬梆梆的花崗石建築,但閩東建築內部另有木造樑柱加以支撐。事實上,木造部分才是主體結構,負責支撐屋頂上的瓦片。下圖則是主廳一景。

抬頭上望,畫面中顏色較深的橫樑,其實是屋內原來的橫樑,因此年代久遠,可能有百年之久。

從閣樓看同一道橫樑,俊傑說:這是用來掛祭祀燈具的橫樑。

北竿當地的民間信仰大體源自福州,與台灣大相逕庭。像這戶人家供俸的是猴神,也就是齊天大聖;因此,正廳廳位兩旁對聯如果仔細看的話,寫的是:「花果山中望日月 水簾洞裡題乾坤」。

槐樹生煇
除了信仰不同之外,由於坂里是「王家村」,其先祖是開閩聖王王審知。開閩聖王膝下有十一子,坂里王家屬於十子延喜後代。由於其堂號是「三槐堂」(註1),因此正廳左右兩側也分段書寫上「槐樹生煇」,以謂子孫生生不息之意。



另一棟古厝
坂里古厝外觀看起來雖然古意盎然,但內部畢竟經過整修,多少失去點風味,所以在俊傑的帶領下,我們轉往附近的另一棟古厝參觀。這一棟古厝特別之處是現在還有人居。俊傑問了坐在路旁的屋主,獲得他的首肯後,我們一行人便進入這棟與坂里古厝格局相仿的大宅院。

相較於整修中古厝,這有人居的宅院更具古意。木製正門有些斑駁,顯出歲月的刻痕。高過於膝的門檻,才是傳統建築的標準樣貌。


正廳內兩側的木頭新舊交錯痕跡明顯,這屋子顯然已經過多次的維修。但新舊交錯的痕跡,就像屋子的年輪般,記錄著屋子久遠的歷史。

前天井的排水系統高低不整,想必下雨天必能聚水聚財。


參觀完民居後,我們轉往更高的坡上,據說那裏有更大的宅院,只是已不敵歲月摧殘,變成了一處廢墟。果然,爬了一小段坡,便看到高聳的花崗岩石牆,同學們牆前聚集,認真聽著俊傑說著更多坂里的故事。

我則偷偷離開現場,找尋其他拍攝角度。邊拍邊想著多年以前,這宅院不知有多麼熱鬧?

但不管再熱鬧,總有歸於平靜的一天。只是歸於平靜也還好,怕只怕像這樣人去樓空後,偌大宅院落得淹沒於荒煙蔓草間的命運。

坂里古厝的導覽就在這廢墟之前告一段落。隨後俊傑帶著我們轉往附近的農田,不過,那又是另外一則故事了。

註1:引自王俊傑編著之「坂里村落史:一個大宅的故事」,坂里社區發展協會,2008。

0 意見: